第134章 大唐硬核狠人
關燈
小
中
大
第134章 大唐硬核狠人
風高浪急的東海上。
艨艟相接,帆檣連天。
萬艘千軸,望之如雲。
居中的一艘大型樓形戰船頂端,樹大唐烈烈幡幟。
寬平甲板之上,再高起三層樓,每層皆設弩窗矛穴。
甚至還有一架破城門專用的拋石車。
與其說是一艘樓船,也可以說是一座小型的城壘。
三層船樓的頂層,裴行儉著一身銀甲,正專心致志擺弄羅盤。海風將他戰甲外的鬥篷,亦吹得烈烈有聲,宛如旗幟。
“裴侍郎。”
直到有人叫他,裴行儉才回頭,看清來人笑道:“劉兵曹。”
來人正是負責此次水路軍的糧草督運官——劉仁軌。
樓船在海浪中穩如平地,劉仁軌大步走過來。
大軍自長安城開拔月餘,入海也多日。裴行儉和劉仁軌同在一艘樓船上,早已彼此熟絡。
此時裴行儉望此天海碧空一色,又見大唐的戰艦連天,心中豪氣萬丈道:“縱身著緋袍輕裘緩帶,終不及擐甲執兵!”
劉仁軌很有同感地點點頭。
然後走過來認真請教道:“這便是李仙師做出的羅盤嗎?”
裴行儉點頭,面上盡是讚嘆之容:“有此為海航之引,不比原先,只能在晴好之日觀北鬥崇山,用小尺測影。”
船行海上,原本最怕風雲突變迷失方向:比如倭國的使者,就是在陰雲中無法辨別方向,以至於迷航後,還流落到小島上差點全軍覆沒。
有此羅盤,實大大有助於海上航行。
此番征百濟,海上戰船皆是從登州港口出發,橫渡東海,將要直達百濟熊津江口。
雖說有專門使用羅盤,行駛在先的引頭船,但這一路,熟谙風水的裴行儉,自己也一直在用羅盤觀測方向定航線。
越用越覺得精妙。
劉仁軌此番正是來請教羅盤使用的。
聽裴行儉提起李淳風來,便問道:“我聽聞,李仙師上稟聖人,道這羅盤的圖紙本是姜侍郎的?”
李淳風為人,向來不與人爭功,何況是自己的親傳弟子。
他以羅盤得封賞時,就把實情直接上稟,道圖紙並非他所出。
裴行儉點頭,又擡手指向天際,與船隊保持有一段距離的幾艘船:“劉兵曹看那幾艘船,是專門運火藥的。”
所以隔了一段距離,遠遠綴在戰船隊尾,正是為了防範火藥船一旦有什麽意外,不要波及別的船只。
“這火藥,亦是當年先帝親征高句麗前,李仙師和姜侍郎師徒兩個由‘煉丹舊法’改進煉出來的。”
劉仁軌望著的幾艘裝運火藥船,又低頭看看近在咫尺的精巧羅盤,不由感慨:“姜侍郎實是個奇人。”
裴行儉頷首,心如明鏡:朝野之間關於姜侍郎的流言蜚語從未斷過。
他深知,在許多人眼裏,姜侍郎能以女子身留在朝堂上,都是因為簡在帝心的緣故。
但在裴行儉心裏,並非如此——
誠然,裴行儉也看得出,聖人也好,代天子理政的皇後也好,對姜侍郎確實看重。
但,裴行儉記得,姜侍郎也曾有過差點被逐出朝堂的危機:當年長孫太尉和褚相力諫皇帝,要求彼時還是太史令的姜侍郎,作為女子,就安安分分退回到宮闈內去做女官,離開朝堂。
那時候保住姜侍郎的除外帝心,更多是實打實的樁樁件件功績。
正如當時李積大將軍站出來說的話。
李大將軍根本半點不提什麽男女之分,朝堂之爭,只客觀站在一個將領的角度,提起她制備火藥事、改良礦燈礦洞挖掘法等功。
李積大將軍是立足事實,替姜侍郎分說,也說的理直氣壯:難道要把這樣一個人才驅逐出朝廷嗎?
故而,裴行儉心中明白:聖意是能讓姜侍郎平步青雲,走的比別人快。
但當年和如今,真正保住姜侍郎站在朝堂上的,還是這些功績,而非只有帝心和政治手腕。
**
與此同時,大明宮吏部。
姜沃正在整理新近的官員調動名錄。
整到其中一張的時候,手停了下來。
白紙黑字上寫著:“調門下省正五品給事中劉仁軌,任五品兵曹參事,督大軍東征糧草事。”
後面還附帶著一張,劉仁軌自入仕起的官職表。
姜沃對他的履歷已經熟記於心。
但每次再看,還是要感慨一句‘硬核狠人’。
*
劉仁軌少孤貧,性剛直。
貞觀年間,他曾經做過一任陳倉縣尉。
縣尉,官職九品。
當年駐紮在陳倉縣附近的府兵首領,折沖都尉魯寧不遵法紀,在陳倉縣中橫行霸道,欺男霸女。
因折沖都尉是四品大員,歷任陳倉縣官只敢討好他,哪怕正直些的也只能做到不助紂為虐,卻也實在沒法拿魯寧怎麽辦。
直到劉仁軌做了縣尉——
他先是走流程,拿著自己的縣尉名刺,上門去告誡魯寧,要遵紀守法。
魯寧如何把一個縣尉看在眼裏?何況劉仁軌還是全無後臺,出身孤寒的普通縣尉。
把劉仁軌轟走後,依舊我行我素。
而魯寧下一次違律法後,劉仁軌也就不再告誡,也不再寫奏疏上稟。
他直接自己找了根刑杖,找到魯寧,把他打死了。
沒錯,直接打死!
劉仁軌就是這麽硬核狠人,幹脆利落把一位四品折沖都尉物理勸誡完畢。
從此魯寧確實沒有再能夠違法亂紀,可謂成效斐然。
因此事太過驚人,以至於從小小的陳倉縣直達天聽,傳到了京城。
連二鳳皇帝都不免驚了一下,召見了一面劉仁軌。
原是想責問他為何殺掉一位朝廷四品要員的。
但劉仁軌具實以稟後,二鳳皇帝倒覺得他剛毅正直,不但沒有論死罪,還給他原地升了一級,讓他做縣令。
此後,劉仁軌就這樣從地方慢慢熬資歷。
一直到當今登基,永徽年間朝堂大換血,劉仁軌進入了京城做京官。
姜沃進吏部前,他就已經進了門下省,做了五品給事中。
如今的頂頭上司正是許敬宗。
想也知道,劉仁軌的性子,怎麽會與許敬宗合得來。
而今歲,劉仁軌又死死得罪了李義府——李義府賣胥吏官位。又因與許敬宗關系良好,自然塞了不少文書胥吏進門下省。
然而,這些人全被劉仁軌踢了出去。
李義府找到劉仁軌暗示他要‘懂事’的時候,被劉仁軌當面厲色怒罵。@
氣得李義府差點吐血。
其實……姜沃聽說此事後,覺得劉仁軌還是客氣了的,你看,同為四品,他就沒有直接打死李義府啊。
經此一事,恰逢朝廷又在備戰百濟。
許李兩人,就準備把劉仁軌這個刺頭扔到海外去飄著。
許敬宗作為門下省一把手,要捏個五品給事中的錯處太容易了。
原本他們還擔心,吏部會在其中調查阻攔此事。
沒想到,吏部姜侍郎親自批了準劉仁軌調離門下省。
雖說沒有按李義府的心意,給劉仁軌削成白板,讓他以白身去軍隊中。
但刺頭走了就好。
李義府繼續快樂賣官。
*
作為吏部侍郎(人事主管),此次調任事,姜沃是特意跟劉仁軌談過話的:組織上知道這件事不是你的錯。你是秉公行事,倒是上峰褊忌。
故而此番吏部按照許侍中之言,將你調離門下省送入軍中,並非貶黜,而是量才而用。
且這一回征百濟,是有李積大將軍和蘇定方大將軍兩人親自掛帥。
正是最好的教學戰。
劉仁軌也很幹脆坦率,欣然領此軍務,甚至還跟姜沃直白道:原以為把李侍郎得罪死了,又把頂頭上峰許敬宗的面子掃了,得被罷免官職呢。
沒想到此番還能留住個五品官位。可見已然是吏部回護周全,聖人寬容大量,他必盡忠職守!
*
姜沃知道他會的。
史冊上,劉仁軌在之後幾年,一直鎮守百濟,並於白江口一戰,穩定發揮大唐武德,以少勝多,大破倭國水軍。
打的倭國迅速‘認清形勢’,終唐一朝,再沒有主動敢招惹過大唐,而是一直保持積極靠攏不斷‘學習’的模式。
姜沃並不是坐在長安城裏,空想倭國的銀礦。
而是,早就送去了這位能鎮壓新羅、百濟、倭國的硬核狠人。
其實非得這般硬核狠人,而非君子,才能制住某些外夷。
姜沃知道,別看現在新羅被百濟和倭國聯手打的嗷嗷叫,哭唧唧來大唐求援,一副忠臣虔誠狀。
但在大唐滅掉高句麗和百濟後,新羅作為朝鮮半島剩下的唯一本土大勢力,越來越膨脹。在大唐的安東都護府內遷後,新羅就趁機算是統一了整個朝鮮半島。
那時候,新羅已經忘記了,因‘百濟阻攔他們給唐朝上貢’,他們曾向大唐求援的舊事。
反而搖身一變,也開始阻攔倭國給大唐進貢,甚至是阻攔倭國遣唐使。
有的外夷,真的是只服武德。
還非得是劉仁軌這種狠人的武德才管用。
**
顯慶五年,三月底。
東征百濟的水路戰船,已經能遙遙望到陸地的之時,走陸路進入遼東的李積大將軍,已經先一步到達高句麗地界。
正在漫山遍野抓叛軍中。
此事頗耗時間精力。
這日,先鋒將薛仁貴抓到了一條大魚。正是負責與百濟國聯絡的高句麗叛軍。
從他口中,李積大將軍‘親切問出’了一些百濟都城泗沘城的防守情報
。
思量片刻後,李積決定派人快馬將此信送與蘇定方——
兩日前,蘇定方處剛來信報,已經破熊津江口的百濟軍隊,成功登陸百濟,正在把戰線往前平推。
見李積命人去速送情報,副將孫仁師不由問道:“大將軍,咱們這邊平叛,大約一兩個月也就完了,到時候便可去百濟都城泗沘城下與蘇大將軍匯合。”
何必急於將百濟義慈王的消息與蘇大將軍送去?
李積卻只是搖搖頭:“咱們這邊既然需要一月餘,只怕來不及與蘇定方會合了。”
孫仁師:?
他知道蘇大將軍作戰勇猛,但從前是打西突厥、吐蕃,那是騎兵戰自然快。
如今卻是海戰後接著攻城戰啊,難道一月內能滅了百濟不成?
李積不再理會別人的異議,只派出一隊精兵去送信。
*
且說,孫仁師的想法,也是百濟國的想法。
百濟朝堂上,以國王義慈王為首的一派人,覺得唐軍遠道而來,且不如他們常習水戰,定然是疲勞之師不足為患。
當然,也有一部分悲觀(清醒)派,覺得唐軍這次是大軍壓境,戰船連天而來,只怕是銳不可當,要舉全國之力防範才是。
朝堂之中,只要有爭議,就需要時間來解決爭議。
百濟國的兩派吵了幾日後,終於有了結果——
倒不是他們吵出了結果,而是蘇定方友好體貼的,替這些‘選擇困難癥’做出了選擇。
他親率精兵,兵臨城下。
泗沘城危。
義慈王慌忙自行出逃,一時不知所蹤,只留下其子其孫留守城池。
被留下來的子孫:……
其孫文思索性主動開城投降。
都城既破,君王不知所蹤,百濟各城紛紛望風而降。
至此,百濟國滅——
距離蘇定方率軍登熊津江口,恰不足二十日。
*
在長安城得到捷報前,身處高句麗的李積大將軍先得到了此信。
特意叫了副將孫仁師過來:“我說的如何?”
孫仁師拜服。
但同時又有點摸不著頭腦:按理說沒趕上滅百濟國戰,少一份戰功,李大將軍不應該有些遺憾嗎?怎麽看著心情這麽好?
李積心情著實不錯——這次蘇定方也把人弄丟啦!
據說百濟義慈王,就在蘇定方眼皮底下從城中易容跑路,不知所蹤。
之前蘇定方滅西突厥也好,去平叛三國也好,均把賊首抓回了長安進行了光榮的獻俘儀式。
以至於李積大將軍這兩年屢屢被刺激到,午夜夢回也常想起當年自己未抓住夷男的舊事。
而這次,蘇定方也讓人溜走了!
李積大將軍的心情,很不厚道地飛揚起來。
然而,李積大將軍的好心情還沒維持幾天,就再次接到百濟傳來的捷報:義慈王聽聞其孫開都城投降大唐,又見舉國各城皆降,無處可去便絕望而回。
自行來到泗沘城下主動投降,已然被蘇定方關押了起來,準備帶回京城獻給陛下。
李積大將軍:……
**
顯慶五年六月。
捷報傳回長安:大軍已滅百濟,正在進行戰後的盤查城池、清點戶籍的後續事。
帝詔,於百濟置熊津、東明等五處都督府,數個羈縻州。
再詔以劉仁軌為熊津都督,駐於百濟繼續行‘撫民’事。
其餘四都督府,則皆以當地百濟人為都督、刺史。
至此,不再有百濟國,只有大唐的五都督府。
史載:蘇定方前後滅三國,皆生擒其主。[1]!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風高浪急的東海上。
艨艟相接,帆檣連天。
萬艘千軸,望之如雲。
居中的一艘大型樓形戰船頂端,樹大唐烈烈幡幟。
寬平甲板之上,再高起三層樓,每層皆設弩窗矛穴。
甚至還有一架破城門專用的拋石車。
與其說是一艘樓船,也可以說是一座小型的城壘。
三層船樓的頂層,裴行儉著一身銀甲,正專心致志擺弄羅盤。海風將他戰甲外的鬥篷,亦吹得烈烈有聲,宛如旗幟。
“裴侍郎。”
直到有人叫他,裴行儉才回頭,看清來人笑道:“劉兵曹。”
來人正是負責此次水路軍的糧草督運官——劉仁軌。
樓船在海浪中穩如平地,劉仁軌大步走過來。
大軍自長安城開拔月餘,入海也多日。裴行儉和劉仁軌同在一艘樓船上,早已彼此熟絡。
此時裴行儉望此天海碧空一色,又見大唐的戰艦連天,心中豪氣萬丈道:“縱身著緋袍輕裘緩帶,終不及擐甲執兵!”
劉仁軌很有同感地點點頭。
然後走過來認真請教道:“這便是李仙師做出的羅盤嗎?”
裴行儉點頭,面上盡是讚嘆之容:“有此為海航之引,不比原先,只能在晴好之日觀北鬥崇山,用小尺測影。”
船行海上,原本最怕風雲突變迷失方向:比如倭國的使者,就是在陰雲中無法辨別方向,以至於迷航後,還流落到小島上差點全軍覆沒。
有此羅盤,實大大有助於海上航行。
此番征百濟,海上戰船皆是從登州港口出發,橫渡東海,將要直達百濟熊津江口。
雖說有專門使用羅盤,行駛在先的引頭船,但這一路,熟谙風水的裴行儉,自己也一直在用羅盤觀測方向定航線。
越用越覺得精妙。
劉仁軌此番正是來請教羅盤使用的。
聽裴行儉提起李淳風來,便問道:“我聽聞,李仙師上稟聖人,道這羅盤的圖紙本是姜侍郎的?”
李淳風為人,向來不與人爭功,何況是自己的親傳弟子。
他以羅盤得封賞時,就把實情直接上稟,道圖紙並非他所出。
裴行儉點頭,又擡手指向天際,與船隊保持有一段距離的幾艘船:“劉兵曹看那幾艘船,是專門運火藥的。”
所以隔了一段距離,遠遠綴在戰船隊尾,正是為了防範火藥船一旦有什麽意外,不要波及別的船只。
“這火藥,亦是當年先帝親征高句麗前,李仙師和姜侍郎師徒兩個由‘煉丹舊法’改進煉出來的。”
劉仁軌望著的幾艘裝運火藥船,又低頭看看近在咫尺的精巧羅盤,不由感慨:“姜侍郎實是個奇人。”
裴行儉頷首,心如明鏡:朝野之間關於姜侍郎的流言蜚語從未斷過。
他深知,在許多人眼裏,姜侍郎能以女子身留在朝堂上,都是因為簡在帝心的緣故。
但在裴行儉心裏,並非如此——
誠然,裴行儉也看得出,聖人也好,代天子理政的皇後也好,對姜侍郎確實看重。
但,裴行儉記得,姜侍郎也曾有過差點被逐出朝堂的危機:當年長孫太尉和褚相力諫皇帝,要求彼時還是太史令的姜侍郎,作為女子,就安安分分退回到宮闈內去做女官,離開朝堂。
那時候保住姜侍郎的除外帝心,更多是實打實的樁樁件件功績。
正如當時李積大將軍站出來說的話。
李大將軍根本半點不提什麽男女之分,朝堂之爭,只客觀站在一個將領的角度,提起她制備火藥事、改良礦燈礦洞挖掘法等功。
李積大將軍是立足事實,替姜侍郎分說,也說的理直氣壯:難道要把這樣一個人才驅逐出朝廷嗎?
故而,裴行儉心中明白:聖意是能讓姜侍郎平步青雲,走的比別人快。
但當年和如今,真正保住姜侍郎站在朝堂上的,還是這些功績,而非只有帝心和政治手腕。
**
與此同時,大明宮吏部。
姜沃正在整理新近的官員調動名錄。
整到其中一張的時候,手停了下來。
白紙黑字上寫著:“調門下省正五品給事中劉仁軌,任五品兵曹參事,督大軍東征糧草事。”
後面還附帶著一張,劉仁軌自入仕起的官職表。
姜沃對他的履歷已經熟記於心。
但每次再看,還是要感慨一句‘硬核狠人’。
*
劉仁軌少孤貧,性剛直。
貞觀年間,他曾經做過一任陳倉縣尉。
縣尉,官職九品。
當年駐紮在陳倉縣附近的府兵首領,折沖都尉魯寧不遵法紀,在陳倉縣中橫行霸道,欺男霸女。
因折沖都尉是四品大員,歷任陳倉縣官只敢討好他,哪怕正直些的也只能做到不助紂為虐,卻也實在沒法拿魯寧怎麽辦。
直到劉仁軌做了縣尉——
他先是走流程,拿著自己的縣尉名刺,上門去告誡魯寧,要遵紀守法。
魯寧如何把一個縣尉看在眼裏?何況劉仁軌還是全無後臺,出身孤寒的普通縣尉。
把劉仁軌轟走後,依舊我行我素。
而魯寧下一次違律法後,劉仁軌也就不再告誡,也不再寫奏疏上稟。
他直接自己找了根刑杖,找到魯寧,把他打死了。
沒錯,直接打死!
劉仁軌就是這麽硬核狠人,幹脆利落把一位四品折沖都尉物理勸誡完畢。
從此魯寧確實沒有再能夠違法亂紀,可謂成效斐然。
因此事太過驚人,以至於從小小的陳倉縣直達天聽,傳到了京城。
連二鳳皇帝都不免驚了一下,召見了一面劉仁軌。
原是想責問他為何殺掉一位朝廷四品要員的。
但劉仁軌具實以稟後,二鳳皇帝倒覺得他剛毅正直,不但沒有論死罪,還給他原地升了一級,讓他做縣令。
此後,劉仁軌就這樣從地方慢慢熬資歷。
一直到當今登基,永徽年間朝堂大換血,劉仁軌進入了京城做京官。
姜沃進吏部前,他就已經進了門下省,做了五品給事中。
如今的頂頭上司正是許敬宗。
想也知道,劉仁軌的性子,怎麽會與許敬宗合得來。
而今歲,劉仁軌又死死得罪了李義府——李義府賣胥吏官位。又因與許敬宗關系良好,自然塞了不少文書胥吏進門下省。
然而,這些人全被劉仁軌踢了出去。
李義府找到劉仁軌暗示他要‘懂事’的時候,被劉仁軌當面厲色怒罵。@
氣得李義府差點吐血。
其實……姜沃聽說此事後,覺得劉仁軌還是客氣了的,你看,同為四品,他就沒有直接打死李義府啊。
經此一事,恰逢朝廷又在備戰百濟。
許李兩人,就準備把劉仁軌這個刺頭扔到海外去飄著。
許敬宗作為門下省一把手,要捏個五品給事中的錯處太容易了。
原本他們還擔心,吏部會在其中調查阻攔此事。
沒想到,吏部姜侍郎親自批了準劉仁軌調離門下省。
雖說沒有按李義府的心意,給劉仁軌削成白板,讓他以白身去軍隊中。
但刺頭走了就好。
李義府繼續快樂賣官。
*
作為吏部侍郎(人事主管),此次調任事,姜沃是特意跟劉仁軌談過話的:組織上知道這件事不是你的錯。你是秉公行事,倒是上峰褊忌。
故而此番吏部按照許侍中之言,將你調離門下省送入軍中,並非貶黜,而是量才而用。
且這一回征百濟,是有李積大將軍和蘇定方大將軍兩人親自掛帥。
正是最好的教學戰。
劉仁軌也很幹脆坦率,欣然領此軍務,甚至還跟姜沃直白道:原以為把李侍郎得罪死了,又把頂頭上峰許敬宗的面子掃了,得被罷免官職呢。
沒想到此番還能留住個五品官位。可見已然是吏部回護周全,聖人寬容大量,他必盡忠職守!
*
姜沃知道他會的。
史冊上,劉仁軌在之後幾年,一直鎮守百濟,並於白江口一戰,穩定發揮大唐武德,以少勝多,大破倭國水軍。
打的倭國迅速‘認清形勢’,終唐一朝,再沒有主動敢招惹過大唐,而是一直保持積極靠攏不斷‘學習’的模式。
姜沃並不是坐在長安城裏,空想倭國的銀礦。
而是,早就送去了這位能鎮壓新羅、百濟、倭國的硬核狠人。
其實非得這般硬核狠人,而非君子,才能制住某些外夷。
姜沃知道,別看現在新羅被百濟和倭國聯手打的嗷嗷叫,哭唧唧來大唐求援,一副忠臣虔誠狀。
但在大唐滅掉高句麗和百濟後,新羅作為朝鮮半島剩下的唯一本土大勢力,越來越膨脹。在大唐的安東都護府內遷後,新羅就趁機算是統一了整個朝鮮半島。
那時候,新羅已經忘記了,因‘百濟阻攔他們給唐朝上貢’,他們曾向大唐求援的舊事。
反而搖身一變,也開始阻攔倭國給大唐進貢,甚至是阻攔倭國遣唐使。
有的外夷,真的是只服武德。
還非得是劉仁軌這種狠人的武德才管用。
**
顯慶五年,三月底。
東征百濟的水路戰船,已經能遙遙望到陸地的之時,走陸路進入遼東的李積大將軍,已經先一步到達高句麗地界。
正在漫山遍野抓叛軍中。
此事頗耗時間精力。
這日,先鋒將薛仁貴抓到了一條大魚。正是負責與百濟國聯絡的高句麗叛軍。
從他口中,李積大將軍‘親切問出’了一些百濟都城泗沘城的防守情報
。
思量片刻後,李積決定派人快馬將此信送與蘇定方——
兩日前,蘇定方處剛來信報,已經破熊津江口的百濟軍隊,成功登陸百濟,正在把戰線往前平推。
見李積命人去速送情報,副將孫仁師不由問道:“大將軍,咱們這邊平叛,大約一兩個月也就完了,到時候便可去百濟都城泗沘城下與蘇大將軍匯合。”
何必急於將百濟義慈王的消息與蘇大將軍送去?
李積卻只是搖搖頭:“咱們這邊既然需要一月餘,只怕來不及與蘇定方會合了。”
孫仁師:?
他知道蘇大將軍作戰勇猛,但從前是打西突厥、吐蕃,那是騎兵戰自然快。
如今卻是海戰後接著攻城戰啊,難道一月內能滅了百濟不成?
李積不再理會別人的異議,只派出一隊精兵去送信。
*
且說,孫仁師的想法,也是百濟國的想法。
百濟朝堂上,以國王義慈王為首的一派人,覺得唐軍遠道而來,且不如他們常習水戰,定然是疲勞之師不足為患。
當然,也有一部分悲觀(清醒)派,覺得唐軍這次是大軍壓境,戰船連天而來,只怕是銳不可當,要舉全國之力防範才是。
朝堂之中,只要有爭議,就需要時間來解決爭議。
百濟國的兩派吵了幾日後,終於有了結果——
倒不是他們吵出了結果,而是蘇定方友好體貼的,替這些‘選擇困難癥’做出了選擇。
他親率精兵,兵臨城下。
泗沘城危。
義慈王慌忙自行出逃,一時不知所蹤,只留下其子其孫留守城池。
被留下來的子孫:……
其孫文思索性主動開城投降。
都城既破,君王不知所蹤,百濟各城紛紛望風而降。
至此,百濟國滅——
距離蘇定方率軍登熊津江口,恰不足二十日。
*
在長安城得到捷報前,身處高句麗的李積大將軍先得到了此信。
特意叫了副將孫仁師過來:“我說的如何?”
孫仁師拜服。
但同時又有點摸不著頭腦:按理說沒趕上滅百濟國戰,少一份戰功,李大將軍不應該有些遺憾嗎?怎麽看著心情這麽好?
李積心情著實不錯——這次蘇定方也把人弄丟啦!
據說百濟義慈王,就在蘇定方眼皮底下從城中易容跑路,不知所蹤。
之前蘇定方滅西突厥也好,去平叛三國也好,均把賊首抓回了長安進行了光榮的獻俘儀式。
以至於李積大將軍這兩年屢屢被刺激到,午夜夢回也常想起當年自己未抓住夷男的舊事。
而這次,蘇定方也讓人溜走了!
李積大將軍的心情,很不厚道地飛揚起來。
然而,李積大將軍的好心情還沒維持幾天,就再次接到百濟傳來的捷報:義慈王聽聞其孫開都城投降大唐,又見舉國各城皆降,無處可去便絕望而回。
自行來到泗沘城下主動投降,已然被蘇定方關押了起來,準備帶回京城獻給陛下。
李積大將軍:……
**
顯慶五年六月。
捷報傳回長安:大軍已滅百濟,正在進行戰後的盤查城池、清點戶籍的後續事。
帝詔,於百濟置熊津、東明等五處都督府,數個羈縻州。
再詔以劉仁軌為熊津都督,駐於百濟繼續行‘撫民’事。
其餘四都督府,則皆以當地百濟人為都督、刺史。
至此,不再有百濟國,只有大唐的五都督府。
史載:蘇定方前後滅三國,皆生擒其主。[1]!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